2022年8月30日,是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三周年之日。来自云南省商务厅、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消息,截至目前,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(以下简称“云南自贸试验区”)内实有市场主体突破30万户,较挂牌成立前增长42.65%,区内实有市场主体数、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占全省比重为7.34%、5.83%。
“自2019年8月成立至2022年7月,云南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5.6万户,占同期全省新设企业的11.98 %;完成外贸进出口2791.36亿元(含边民互市),占同期全省外贸进出口的32.58%;实际使用外资5.87亿美元,占同期全省使用外资的28.71%。”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,中国(云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红说,挂牌成立三年来,云南自贸试验区开放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。
三年来,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、高端制造、数字经济等产业,实现新设外资企业数、进出口总额、实际利用外资、工业总产值、一般公共预算等主要经济指标翻番。其中,官渡区域引进中铁建等21个总部项目,培育华能澜沧江等总部企业37户;经开区域引入上海临港科技城、中通跨境物流等项目;签约中粮集团、华为数字创新中心等企业和项目,签约项目内资投资总额156.6亿人民币。
三年来,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共签约合作项目56个,协议总投资411.7亿元,已完成公司注册37个项目,22个项目落地运营;8个平台经济型合作项目引进400余家企业入驻,中国—东盟(河口)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自主创新“电商跨境+边民互市”的互市电商跨境出口模式,吸引入驻企业153户,实现网上销售额13.16亿元。
三年来,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创新推进中缅跨境农业合作,建立境外甘蔗、肉牛种养基地面积143万亩,农产品年进口100余万吨;建成跨境电商监管场站,实现交易额26.66亿元;瑞丽市荣获“电商示范百佳县”,排名全国第四、全省第一;梯度推进中缅双边银行的银行间代理行清算模式,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连年突破百亿元;突出专业招商、精准招商,签约项目68个,协议资金547亿元,实际到位资金315.29亿元。
云南自贸试验区(昆明片区一角)王正鹏 摄
云南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,共形成276项制度创新成果,其中上报国家84项、省内复制推广46项,属沿边跨境特色53项、属全国首创46项。“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多元处理机制”成功入选“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”向全国复制推广,“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力交易平台”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通报宣介。
三年来,云南自贸试验区立项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合作,共建19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,新建8个海外科技示范园/基地,在生态环保、现代农业和绿色能源等领域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48项。截至2022年7月,云南自贸试验区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实现技术转移超过200项,培养国际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400余名。
截至2022年7月,云南自贸试验区四至范围内共有银行保险机构网点367个,区内各银行机构共完成跨境人民币结算791.94亿元,占同期全省结算量的39%。